為探索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途徑和方法,加強教師間課程思政建設交流🧑🧑🧒,沐鸣2平台於2024年12月4日在29號樓10樓報告廳召開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設計經驗分享活動,分享活動由教學副院長李寧教授主持。分享會上👨❤️👨,汪誌鋒院長強調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🚛🚵🏻♀️,專業教師應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程➿,改進教學方法🤳🏿,提升教學質量。
上海市一流課程、上海市課程思政示範課程《材料成型綜合實踐》負責人苑文婧副教授圍繞“學以致用🧑🦼➡️、知行合一的工程思維培養”這一主題,分享了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實踐經驗🏤。該課程註重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,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職業精神培養,將課程內容與企業全流程對接🦿🌽,形成連貫的項目式課程模塊🦸🏻♂️,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為核心,實現知識目標、能力目標與價值目標的有機融合。
國家級一流課程🌝🤡、上海市課程思政示範課程《智能裝配訓練》負責人周豐旭老師結合課程內容,帶來“智能裝配、思政同行、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新模式”的報告🥉。周老師通過融入思政元素🚺、過程化考核、強化實踐教學及企業深度合作,詳細闡述了教學內容和課程考核評價方式的創新設計思路,展示了該實踐課程通過以產品個性化需求驅動和演繹的智能化設計、製造及其運維的產品全生命周期過程,和“以學生為中心”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實現體驗式學習👎🏼、混合式學習、項目引導式學習🛷,使學生邊學邊做🎮、邊做邊學,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均得到了較大提升。
上海市一流課程負責人蔡池蘭教授就《互換性及測量技術實踐》課程的教學創新與實踐進行了報告😩。報告基於其豐富的課程建設經驗,詳細闡述了課程概況🧒🏿、痛點分析以及創新途徑等核心內容💆🏿,旨在通過漸進迭代式教學方法和校企深度融合模式,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知識✖️、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感。教師團隊的持續創新與緊密互動,提高了課程質量🦾,獲得學生高度評價和企業認可🤚🏿,彰顯了教學改革與實踐創新的重要性🤦🏽♀️。
《互換性及測量技術實踐》作為機械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🛁,旨在培養學生具備互換性原理🦹🏿、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等方面的綜合能力。課程內容涵蓋了理論知識的講解、實踐操作技能的訓練以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培養。蔡池蘭教授在報告中指出,該課程不僅註重理論知識的傳授🚴🏼♂️,更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,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和實驗項目,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工作中。
在課程建設過程中,蔡池蘭教授及其團隊發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。首先🏊🏻,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過於註重理論知識的傳授,而忽視了實踐能力的培養🍐,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。其次,課程內容與行業需求脫節🚣🏿♂️,學生畢業後難以快速適應企業的工作環境和要求🪪。此外☃️,學生缺乏足夠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🕸,難以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需求。針對上述問題,蔡池蘭教授提出了以下創新途徑:(1)漸進迭代式教學:通過不斷迭代和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,逐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🖍🚭。教師團隊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反饋,靈活調整教學計劃👬🏼,確保每個學生都能跟上課程進度並有所收獲。(2)校企深度融合:與多家知名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🤽🏻♂️🙆🏻♀️,共同開發課程內容和教學資源🤙。通過企業實習、項目合作等方式,讓學生深入了解行業前沿技術和市場需求,增強其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🧎♂️🧓。(3)強化實踐環節:增加實驗項目和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🚴🏽♀️🫛,讓學生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知識並鍛煉實踐能力。通過團隊合作和項目管理等方式,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能力。
本次課程思政分享會為廣大教師提供了交流學習的平臺,通過經驗分享和案例分析,教師們不僅增進了對課程思政內涵與外延的理解,還收獲了許多創新的教學思路和實踐方法🫴🏻。基於此次分享會的積極成果🦏🤹🏼♀️,沐鸣2未來將致力於不斷完善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體系、方法體系和工作體系,努力構建全方位、多層次、立體化的課程思政建設格局,以更加系統、科學的方式推動課程思政的高質量發展,提高課程思政育人實效。